顶部广告

限车不得已为之 也要精细和精准

  • tattoo
  • 来源:腾讯汽车    发表于: 2014-05-12 11:15:36

在继上海、北京、贵阳、广州、天津、杭州等六地实行了限牌后,又有多个城市传出可能限牌的传言,有时吓得老百姓草木皆兵,不得不当真,提前了购车计划,经济条件不具备的也会买个超低价车囤个车牌。


常说的一线城市中只有深圳还没有限车,二线中的城市也有天津、杭州、贵阳都已进入限车行列。前面有人打样了,后面的就像是盲从,似乎先做的都是对的。至少如果被批评是不对的,也不只一个城市被诟病。


限车不得已为之 也要精细和精准


被诟病的原因常常是因为公民购车权和出行权被活生生的剥夺了,就因为一纸限购令,很简单的一种方式。“简单”常常和“粗暴”一词相联系,又易于联想到“懒政”思维。如果多为行政行为的相对人想一想,或许就会改善很多,把工作做细做充分效果就会明显不同。


限车,包括限牌、限行两大类,虽然限牌分成无偿限量摇号、有偿限量拍号两种,限行又分成区域限行、逢日期限行、逢时段限行等几种,但这仍然不够精细化,还没有充分满足不同交通参与主体的通行权利的行使和出行需求,也未能充分达到施政目标。所以,十分需要改进限车的方式和方法,有必要进行细化、精准管理。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证明,这确实能起到降低限车、提升正面效果的负面作用,如新加坡和香港地区都是值得借鉴的他山之石。


更为灵活精准人性的限牌

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只有710平方公里,不到北京市的二十分之一,其中,建成区约占80%,比北京的朝阳区大不了多少,要知道北京除了朝阳还有13个区和2个县。但新加坡这弹丸之国却也拥有机动车70多万辆,按单位面积拥有汽车率显然要超过北京,但其交通和空气情况却比北京要好很多。


这与新加坡的拥车证制度有直接关系。目前,2014年最新的拥车证价格依排量不同已高达7.2万到7.9万新币(约合人民币36万到39万元)。由于超高的牌照费,今年新注册上牌的车一半以上是奥迪、宝马、奔驰,去年这一比例是三分之一。


而且,新加坡牌照又分普通牌照和红色牌照(闲时牌照)。普通牌照车辆可以不限时间地行驶,而持红色牌照的车主一般只可在平日晚上7时至次日早7时之间、星期六下午3时后以及星期日和公共假日全天用车。红色牌照由于自愿放弃部分时间的出行权,政府会给予相当的税费优惠,比普通牌照便宜1.7万新币,每年还可减除700新币的养路费。


红色牌照平日遇有急需时要驾驶也行,只需按每天交20新币的用车固本(coupon)即可,而且缴款时间相对宽限,即可提前购买,也可在次日午夜前缴纳,方式也十分简便,可以通过网上、自动化服务终端机、手机短信、邮政所及汽车公会办事处多种方式。


通过牌照的细分化,实现管理对象细分,至少保证一部分人群的拥车需要,目前,这部分车至少占新加坡汽车数量的十分之一,而且是有增无减。同时,又通过制度设计给临时用车留出出口。


当然要是在国内特别是在北京,实施这种牌照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先把静态交通(停车)工作做好,如果都像北京似的很多车都停在路边,无论行停与否,都是一个问题。


香港却并不限牌,但是高昂的登记税和牌照费让很多人对买车望而却步。而且,即使有车,据报道香港私家车平日使用率也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只是在周末出去玩才用。平日不驾车出行是市民的“自愿”选择,因为他们还要面对油费、燃油税以及停车费及海底隧道费等多种不同开支。


更为灵活精细高效的限行

在新加坡,相对通畅的交通也并非完全是拥车证的功劳,新加坡陆路交通局还有一系列的组合限行策略更易于为人民接受。


新加坡和香港都十分推崇单行线,即便多耗费一些绕行油料,省下来的时间机会成本足可以弥补这些小账。


在中心区域限行方面,新加坡在所有进入市中心的通道上,分地段设立ERP自动电子收费系统,并根据时间、车流量以及车型的不同,收取0.5新元到4新元共七个档不同的通行费,所以,一辆汽车不同时间经过同一收费口可能会被收取不同费用甚至闲时还不收费,这就不足为怪了,而且这种收费根本不用下车,就如同我们国内过高速的ETC一般简单。这一切在现代信息条件下已经不再是难事,新加坡已经实施多年了,中国和新加坡不至于在信息技术相差太远吧。


对停车收费,路边停车位无人收取费用,开放环境且也无法借助现代高科技设备,但费用却能照缴,奇了,是怎么收的费?原来是车主根据自己估计停车的时间,自己在汽车前风挡像贴邮票似的贴足停车票据,贴过即废。偶尔有稽查,一旦有不诚信行为,将以一当百,绝对会被重罚的心痛。这是多么好的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制度管人,既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又起到很好的管理作用。


在决定限车以前,我们的决策者或者为决策者提供参考的智囊团体还应做好基础研究,有N多课题值得研究。如市民的交通行为习惯,由于汽车社会的发展阶段,国人不得不把汽车当回事儿,过分重视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第一属性,不像洋人很多情况下是把车当休闲工具的。再有国内的交通效率也值得研究,如果要衡量通行效率,就应该看一下同样宽度和等级的道路,同样的时间内,国内外的通行能力到底有多大差别。同样,排污水平有多大差异。或许发现了差异,才更好地对症下药。如果光盯着自己的身体找毛病,或许真的会当局者迷。国家最近一直在提照镜子,其实我们的社会治理包括交通治理同样也需要照镜子,不妨也照一照。


拥堵和雾霾似乎无药可治,就只剩下限车这剂猛药,其实未必真得要下此“毒手”。即使限车是不得已而为之,也请更加精细化和精准一些,毕竟这些许的努力,又会抚慰许多颗已经受伤的心。不仅要限制未购车人,更要限制已购车人,这样才能更公平合理分担交通拥堵的社会成本。


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