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广告

不应该忽略的巨头 —— 微软

  • 郑尹乐
  • 来源:玩车网    发表于: 2014-04-29 09:59:35

当后装市场开始使用安卓系统,当苹果推出Carplay,似乎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谷歌与苹果这两个高科技巨头,各种“救市论”、“威胁论”络绎不绝。然而,大家却同时忽略了本不应该被忽略的另一科技巨头——微软。事实上,相比谷歌与苹果,微软在“玩”车载导航系统这个游戏时间更长,经验更为丰富。


微软的丰富经验


作为一家软件制造企业,微软很早以前就进军汽车行业,距离现在大约已有15年时间,路面上行驶的很多汽车都采用Windows CE或Windows Automotive系统。而在中国,微软对车载导航的影响力更大。安卓系统未被应用于车载导航产品之前,几乎所有产品都搭载微软WinCE系统,而即使现在安卓车载导航已被推出,短时间内也无法改变WinCE产品占据主导地位的事实。


微软与汽车行业的合作主要有一下两种方式。其一,与汽车制造厂共同设计开发车载多媒体通讯娱乐系统,如福特的Sync,其代表的是微软与前装车载导航厂家的合作模式;其二,提供WinCE系统平台,车载导航厂家可设计出符合自身车载导航产品的操作系统,其代表的是微软与后装车载导航厂家的合作模式。


因此,相比于苹果与谷歌,微软在汽车领域,尤其是车载系统方面经验更为丰富。由于业务涉及到前后装车载导航市场,因此微软对前后端用户的需求更为了解;而庞大的客户群与合作伙伴也使得微软从不同角度对车载导航行业有更深刻的理解;不短的进军行业时间,使得微软自身系统不断完善(WinCE1.0升级到WinCE7.0),也为微软积累丰富的数据、经验与人才,为未来发展提供保证。


微软的新思路


当经验丰富的微软做出车载系统策略上的变动时,其背后所蕴藏的原因以及所可能带来的影响,都值得我们细细体会。


在苹果推出Carplay以后,微软也在2014 Build 开发者大会上发布Windows in the car车载系统。该系统与苹果的Carplay理念相似,通过将手机上的内容直接投射到汽车控制系统来实现。目前Windows in the car 尚未准备好投放市场,也没有上市的准确时间,更不清楚是否有汽车厂商表示对微软 Windows in the car 的理念感兴趣,但是至少说明微软意识到了其需要在未来车载市场采取不同的策略。


当然与苹果手机市场份额相比,搭载Windows phone手机的市场份额很小,因此微软考虑手机与车载系统连接其实不足为虑。反而值得担忧的是,Windows in the car透露出微软也看好“手机内容投射车载系统”这一模式。作为在车载系统行业内沉浸多年的微软,做出如此判断,必然有其判断的依据,而这种模式恰恰是国内车载导航厂家所惧怕的。无论是carplay亦或是Windows in the car,都是强调手机对于车载系统的重要性,利用手机的功能替代大部分车载导航功能,从而弱化车载导航作用,最终使得中控台上的屏幕成为沦落成为“操作屏”


微软与Mirrorlink


微软推出Windows in the car,除了代表微软对车载系统策略做出的改变,还有另外一点值得关注。据外媒报道,微软的车载产品目前已经在真车上进行试验,从现有的原型机上可以看出其使用的是 Mirrorlink 标准。


Mirrorlink标准是由一些国际性知名手机厂商和汽车制造商联合发起建立的一种“车联网”标准,旨在规范智能手机和车载系统的有效连接,并形成良好的用户体验。该联盟成员主要包括汽车厂商如通用、本田、现代、丰田和大众和智能手机制造商如LG、索尼、HTC和三星。采用此标准进行手机车机互联时,可以实现对特定应用软件的手机和车机的双向控制,目标使用户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不用看着手机屏幕、触摸手机屏幕或操作手机按键,只需要用车载上的物理按键或语音命令来控制手机,包括接听/拨打电话、听手机音乐、用手机导航等等,当然此时手机本身也具有可操作性。


而Mirrorlink对汽车制造商的吸引力,则增加“手机内容投射车载系统”大规模应用的可能性。第一,Mirrorlink能帮助汽车制造商降低相关成本。制造商只需为新车配备具有导航、车身信息、安全信息等功能的传统车机,甚至只要“屏幕”,丰富的应用与功能由智能手机担当,可省下不菲的研发费用与硬件成本;第二,Mirrorlink可降低车机对车身电子的影响。车载导航属于带系统的电子设备,存在潜在影响车身安全的风险,而手机与车机的协同,更多运用手机系统,车载导航演变成“屏幕”;第三,Mirrorlink能增加汽车的消费吸引力。智能手机进入车机带来更多新应用,后续能吸引更多开发者开发热门车型移动应用,对不具备互联网基因的汽车制造商而言,能赋予产品互联网吸引力。


显然,对于车载导航厂家而言,微软使用Mirrorlink标准,并不是个好消息。


未来之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以及智能手机对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手机与车机的有机连接在笔者看来是无法避免的,但即使如此,车载导航行业也不会因此而陷入“万劫不复”之境。


事实上,部分领先的车载导航厂家已经在研发或者推出手机与车载导航连接技术。如德赛西威与HTC合作研发新一代手机车机同步显示应用系统——Sivi Link,打破以往车载导航产品操作不流畅、界面欠美观、应用功能少、系统不稳定等问题瓶颈,获得不少好评。人民网甚至撰文评论Sivi Link“对于车内环境而言,无异于一次人机交互的新革命”。由此可以看出,手机与车机连接对于车载导航厂家而言并不缺少技术支持。


同时,术业有专攻,有时产品功能并非越多越好,车载导航产品也是如此。一方面,车载导航产品最重要的依然是导航功能,也是车载导航产品的立足之本。虽说手机有导航软件,但用过的人都知道,其准确度、设计理念与行车体验依然无法与车载导航相比。况且,手机本就不是专业导航产品,导航只是其附属功能,硬件上厂家不可能投入众多资金去专门提高手机导航功能,软件上手机软件做得到,车载导航软件也做得到;另一方面,车载导航产品可通过手机丰富功能应用进行功能的补充。既然车载导航产品最主要的是导航功能,其余的娱乐、影音等或许可通过与手机的连接而省去,虽说少了卖点,但实质上降低车载导航企业研发和生产成本。


或许未来车载导航厂家关注的重点是,在不断完善自身导航能力的前提下,如何更快、更有效的实现手机与车机的连接。事实上,手机与汽车连接可想象内容很多:如通过手机将导航目的地发给车载导航;通过协同实现远程控制、诊断以及车主手机实现对汽车遥控诊断,车主异动报警等等,而这些都需要汽车拥有功能强大的中控台,而不是单纯的“屏幕”。


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