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广告

后市场模式点穴 商业模式很重要

  • tattoo
  • 来源:玩车网    发表于: 2014-02-17 17:00:57

现在的汽车后市场,规模虽大,但是能够站得住脚的却不多,归根结底,还是商业模式的问题。汽车后市场的终端连锁源于90年代中后期,至今方兴未已,但能沉淀为加盟发展品牌究竟有多少?


现象一:

博世、AC德科,算是国外成功吧,标榜服务网络多少家,国内也如此,但其实就是渠道销售模式---借个壳出卖点零配件而已。

NAPA厉害吧,国内弄出个变形版蓝霸,结果如何?无踪无影!

黄帽子牛吧,20世纪初来中国加盟发展,但发展远不如预期,学费就是美其言战略摸索。

国内外合资发展直营连锁,投资几个亿,也一下开了十几家,最后陆续关门了事。

真想不明白,他们可是成功企业,什么风浪没见过,为何一家家byebye?

为何国外的成功模式到了中国就变味?根源在于:国情不深谙,生搬硬套;进入战略时机不精准。

中国是个特殊的国度,文化、体制导致了无序的市场游戏规则。谁出招正规,谁死得快!相反,无厘头才制胜,所以才有原罪之说。但无厘头能原样复制吗?货源不能有效控制,能听从吗?


现象二:

国内本土企业发展加盟连锁,前一阵风是黑心肝的圈钱,后来改良了想做实事,但多数是办公室的打包盈利模式,或是经验型复制,如果不解决最起码的可复制的单店盈利模式,也是我赢你输——找替死鬼。


现象三:

华胜的高端维修连锁,有所突围,有些搞头。好快省快修保养连锁,原来看好前景但养车无忧的模式冲击好大,堪忧。

连锁无论加盟、直营(店中店模式除外),就是要解决“聚焦点、盈利点、控制点”三大难点,否则,迟早出问题。


一盘散沙的运营平台 

一看联盟:

企业大搞,协会商会也焦急,但企业内部尚且缺少精气神,真能凝聚合作方吗?商协会更是老板各自为王。这里无须讲道理,感受下微信群、QQ群就可领教下什么是一盘散沙。假如心不能停留,灵魂跟不上,能联通吗?移动倒是有份。


二论O2O:

消费导流成了主流,但社会诚信体系、市场游戏规则缺失导致线下猫腻多,最可怕的是只导不流,尤其涉及零部件销售。笔者认同养车无忧的此类细分又精准且考虑国情的中国模式,其他可能还没吃透杂乱的市场吧。


三说电商:

天猫、京东没得说,后市场的电商化别太贪婪,什么都往里装,唯有专项电商做小市场(其实也不小)才能杀出重围,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订货平台涉足了零部件,因为解决了配件匹配问题,零部件比用品有标准。但是市场无序啊!搞过配件销售和维修的应该知道其中的奥秘和实情。至于汽车电商纳入020模式可能更合适。


转而求变

大家都在寻求转型,但是能不能转,如何转,是个难题。

4S店要转型,是船大难掉头。虽然在笔者看来,“品牌多代理+连锁构建+电商”的运营发展模式似乎是最好的战略选择,但“大而全”的航母会不会遭遇小舢板的游击战术包围?军事上和商业上的先例都不少见。笔者认为,战术上无风险,但战略上不乐观。汽车的销售与服务一定会分离,终将打破4S模式的捆绑关系。

用品经销商的“批发差价”盈利模式,部分转型为“批发+运营”,部分转型为“批发+贴牌”,但加法调整是战术上聪明,战略上糊涂,最好做减法。   

那么,汽车厂家该不该转型呢?我这个小人物不该插话,但好在说话自由了。品牌、技术创新,是主色调,没错吧,不过,苦了4S店。如果厂家要加速洗牌的话,双赢才有合力。笔者斗胆建言:改变4S模式,变革市场模式。

零部件生产商的代理模式虽是主流但有奔头么?突围嘛,要么拼命挤入前装,要么自创市场模式。米其林的新型“驰加”店模式——单店聚焦“轮胎机油+制动”+后台支持,可比之前的“快修保养”模式来劲多了。零部件销售最好捆绑深度的市场模式,本土也已经有配件企业在做了,比如一体化连锁。

不要盲目相信以前和国外的经验,沉住气能落地有格局就是心安理得。



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