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广告

汽车4S店频出价格猫腻蒙蔽消费者

  • hoo
  • 来源:玩车网    发表于: 2013-12-05 10:46:24

很多人都觉得近年来4S店不断出现各类黑心的事件,这让车主们都极为忧虑,都担心还有什么是信得过的。汽车行业流行过这样一个故事:一辆新车拆解后在4S店卖配件,可以卖出两辆新车的价钱。汽车4S店不断的“价格猫腻”让消费者们都感觉揪心,都成了冤大头。价格虚高,已经成为不少车主对汽车4S店的直观印象。


翻新车卖出新车价

长春某市民今年5月份买了一辆迈腾轿车,本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当他几天后洗车时,意外发现车前保险杠的防撞栏有被撞过的痕迹。他感到很意外,因为这几天开车一直加倍小心,从来没有过刮碰。想来想去,最后找到了汽车4S店讨说法。尽管最后4S店帮他修好车,并给他5000元的补偿,但心里一直不舒服:“有问题的车怎么能当成新车卖。”

在汽车城长春,这种现象并不罕见,用翻新车冒充新车来欺骗消费者的现象,已经在不少地方出现苗头。虽然规模不大,但绝对值得警惕。熟悉内幕的4S店工作人员介绍,在厂家向4S店发货的运输途中有时车辆会出现刮碰,可能导致个别车辆出现瑕疵。由于瑕疵不大,4S店有时候会进行翻新处理,然后当成新车卖给消费者。

工作人员表示,一辆20万的车如果在运输途中遭遇刮碰后,至少能便宜两三万元。如果刮碰程度不严重,这类车会被4S店内部人员或其朋友抢购。稍微一修,就和新车一样,性价比很好。如果在周围圈子里没找到合适的“下家”,这类车一般会重新整修,然后当做新车卖。如果不是对汽车特别熟悉的人,很难发现这类问题,就变成了冤大头。


零部件以次充好

零部件以次充好,像这样被汽车4S店忽悠的消费者还不在少数。据介绍,目前汽车配件市场上的原厂配件占40%以上,非原厂配件占40%左右。为了降低成本,一些汽车4S店会偷偷使用非原厂配件,以次充好,蒙混消费者。一名业内人士透露,对于非原厂配件来说,其质量等级、使用寿命、可靠性方面与原厂件相差明显,消费者对两者很难区分。两者的价格会差上一倍甚至更多,所以经常出现消费者被宰的一幕。

长春市安达街一家汽修厂的王经理说,近两年在汽配市场上开始出现一种高仿件。从外观上看,高仿件与原厂件几乎一模一样,但质量却相差很大,普通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由此产生的行车安全隐患很大。


消费者“忍痛”修车

很多车主表示,尽管多数汽车4S店内有明码标价的维修项目表,但对于定价的标准和根据并不了解。近年来,由于不透明造成的价格虚高现象,已经成为车主抱怨汽车4S店服务的矛盾高发区。

汽车4S店的服务价格为何这么高?有几个原因:一是汽车4S店对部分汽车零部件的垄断。一般来说,汽车生产企业与汽车4S店之间有合同规定,不允许汽车4S店到市场上购买零配件,也不允许将原厂配售的零配件外卖。这个规定能保证汽车配件的安全性,但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对配件的垄断。近年来汽车4S店在整车销售环节利润下滑,开始在维修保养等环节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此外,对于一些市场保有量小的汽车品牌来说,由于一个城市只有一两家汽车4S店,容易出现垄断后的店大欺客现象。“不去品牌4S店,根本换不到配件。虽然价格高得出奇,但也只能‘忍痛’修车,没有其他合适的办法。”某车主表示。

此外,由于综合成本相对较高,汽车4S店的工时费也远超过普通汽修厂。据了解,在“汽车城”长春市,一般汽车修配厂的工人工资在2000元至3000元,而汽车4S店工人工资在2500到3500元,一些年龄大的技工工资基本都超过5000元。对于汽车4S店来说,高出来的这部分成本,最终还得让消费者买单。


第三方监管尚需完善

长春市消费者协会秘书长钟萍分析认为,由于大多数车主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汽车4S店操作环节的不透明,造成消费者知情权很难得到保障。也有行业专家表示,对于部分纠纷案例,汽车协会可以组织专家对当事车辆拆卸,进行定量评估,但却无法覆盖到所有纠纷车辆,所以当前还需要汽车4S店的行业自律。

吉林省消费者协会研究员宗守运说,针对这些矛盾,通过非量化评估让销售方和消费者同时满意,并不容易。在他看来,当前应逐步建立能够覆盖全国的汽车技术鉴定网络,完善对汽车销售及服务行业的第三方监督。同时政府监管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提升监督手段。

很多人对刚刚出台的汽车“三包”新政策抱有很大希望。在他们看来,新政策规定了消费者和4S店出现纠纷时,可以向第三方社会中介机构请求调解解决。尽管对于鉴定机构的设立及其权威性、技术性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毕竟向着第三方监督的方向迈出了坚实一步。前不久,长春市就出现了第一起汽车退货案例。

专家表示,今后整车销售的利润会越来越小,售后服务质量的高低是决定一家汽车4S店成长好坏的关键。所以,在对待消费者时应拿出更多诚意,千万不要做一锤子买卖,不然到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就不好了。


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