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在中国已经发展的有声有色,并且正在向一个新的方向发展,追逐上时代的脚步。与此同时,汽车自主品牌也开始慢慢的成熟,也慢慢的向新能源汽车的方向发展。自主品牌汽车的稳定发展,告诉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品牌。自主品牌能否在未来3-5年间存活下来,自然有待时间给出最客观的答案。
在合资品牌尚未在中低端市场部署重兵的情况下,自主品牌依托明显的性价比优势占领阵地,并在诸如SUV等细分领域提前布局,从而在局部赶超合资品牌。这是值得自主品牌车企老总思考的一个更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纵然,在过去的十年车市黄金季中,自主品牌当中诸如奇瑞、比亚迪、吉利和华晨等,都因各自原因错失了接近合资品牌的时间窗口,这个现实的确令所有期待中国汽车崛起的业内人士扼腕叹息。但不可否认的是,让后者迷失的不仅仅是为企业决策的高层,还有整个市场非理性的井喷式增长。
在那个攒一个车出来就能热卖的年代,寄希望于本土车企去精耕细作,搞高风险高投入当然也可能是低回报的正向研发,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中国本土车企错失当年接近合资品牌时间窗口,与其说是车企领导集体决策失误,不如说是市场粗放式增长麻痹了他们。
从研究消费者角度开始造车,而不是研究竞争对手推出了什么新产品、或者看看合资车企新推出的产品哪个比较适合在借鉴仿冒,这是本土车企造车态度在近年来所发生的的根本性改变。而汽车产品正向研发的基点,就是从研究消费者开始的。
所幸的是,在中国本土车企名单中,虽然绝大多数,但也不是所有的自主车企都被井喷的中国车市冲昏了头脑,长安、上汽和两年前才挂牌成立的观致汽车等少数目光更坚定的中国汽车品牌,依旧坚守了造车的基本规律,即从发现、研究并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角度,开始了正向开发的造车之路。正如长安汽车总裁张宝林所说,只有真正意义上端正态度造车,从尊重并满足市场需求角度去造车的品牌和企业,才能笑到最后。
很多自主车企纷纷誓言要加大正向研发的投入,要给消费者打造具有世界品质的产品,但是真正将这种愿景付诸行动的中国车企又有多少呢?所以,在现实环境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中国汽车界的浮躁、急功近利和痴迷于找寻品牌打造的捷径。
说白了,在市场井喷的触及阶段,逆向开发周期短见效快,可能在短期内能积累一点规模。但从中长期看,这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尊重消费者和尊重市场需求的造车态度,而通过类似办法累积起来的销量和规模,在合资品牌竞争对手加大火力猛攻时,竟会变得如此不堪一击,就如虚胖的人实际上体质并不好一样。
对比之下,长安、上汽、转型之后的奇瑞和发布才两年的观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正向研发如何助力自主品牌突出重围的。长安从逸动开始,到致尚XT和CS35, 以及法兰克福车展首秀的CS75,每一款新产品背后都非常用心,其结果自然就是通过优于竞争对手的产品品质提升自己品牌,而在销量规模上,长安最近两年显现出后发优势。
同样的道理,除了已经找到感觉的长安,上汽、奇瑞和即将投放首款量产新车的观致,都在用正向开发之路为中国汽车品牌探索一条高品质提升品牌的发展之路。如果中国市场还为他们留有赶超合资品牌的时间窗口,他们当中肯定会诞生几个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汽车巨头。
上一篇:美国基石大学拜访龙膜亚太培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