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智能系统,并非简单的车载电脑。在优化行车体验之外,还应使汽车作为另外一个终极移动设备和日常生活工作的延伸。最基本的功能包括导航、车内环境控制、通信(打电话、上网等)和娱乐,比如手机MP3、互联网电台等。更高端的智能功能,要与云端相连。例如,根据驾驶员喜好、身份等云端个人档案,导航会个性化智能化地提示附近设施,咖啡、打折信息等。另外,还要有适合行车的交互方式,比如语音识别、触摸、手势识别、脸部识别,以及将车窗作为显示屏,类似《碟中谍》里的场景。
对中国市场而言,网络链接是一个挑战,成本也要顾及到。中国人的城区内交通比较多,网络强弱问题需要考虑到。我们设计时会考虑这种可能会很频繁的线上线下功能切换,不能完全依赖网络。另外,与云相关、由单纯智能车端向云端迁移,是最近我们所处的一个过渡阶段。网络连接非常重要,还有数据采集。通过直接拿车里的总线信息,可以采集的信息包括车的信息:温度、湿度、油量、机油量、车故障;另外一个是驾驶员人的信息:性别年龄,尤其是驾驶习惯。这些习惯会作为数据收集起来送到云端,进行整合,甚至可以跟第三方整合。比如与保险公司合作,驾驶习惯如何,保费是不一样的。也可以将车的信息分享给4S店,跟进定期保养和故障维修。
由此可见,上述功能要实现,这和把一个SIRI、一部智能手机带进车里的IT技术,是完全不一样的。安卓和iOS作为通用的操作系统,并不具备专门适配车的性能,作为一个低成本、入门级别的智能化方式是可以的,但手机的应用和交互方式,毕竟不是为车和驾驶环境设计的。
要实现更好的驾驶体验和车联网,必须做到智能系统与汽车部件的深度整合。因此,要懂电脑、互联网和汽车,才能成为这个行业的好玩家。全新软件平台是必须的,即使基于安卓、iOS系统,也要适用于车内环境才可以,必须适用于移动、安全这样的驾驶环境。手机是一个入门级别的补充,但无法替代全新独立的、与车深度整合的操作系统。
微软的Windows Embedded Automotive(WEA)从98年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是目前这个市场参与者中,唯一一家有从事车载系统研发的几百名工程师的专门团队,且在中国也有研发团队的,总部对这个方向也十分看重。最终目标是把车打造为second home/second office。目前与微软WEA有合作关系的汽车品牌包括福特、菲亚特、起亚、宝马、丰田等。合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福特SYNC为代表,花大价钱与WEA直接深入合作,在北美有500万辆;另一种是像宝马那样,通过大陆集团这样的一级供应商、基于WEA平台进行深入化定制。全球装载WEA的汽车数量约1000万。
对于汽车厂商来说,由微软提供一个生态系统、再由专业第三方提供系统定制,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个主流的格局方向,毕竟术业有专攻。微软云在中国一旦落地,车联网就可以在微软云上运行起来。这也是微软另一大优势: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从车载系统到云端,全部都是一套系统。同时,车载系统与其他智能终端的整合也可依靠云端来实现——手机中的约会地点信息,会在汽车导航中自动设定;通过智能图像识别来确认驾驶员信息后,会主动提示。微软云对所有移动终端、信息共享都欢迎。
国内汽车品牌对这些未来功能是充满期待的,但也有将信将疑。在将汽车总线接口实现开放这一点上,还是有犹豫。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和不同车厂去整合,这个工作还蛮有挑战。因为车本身是封闭系统,与之整合,需要大量信任的建立和沟通。也需要我们有专业的用户调研团队来把握甚至引领用户需求,来实现与汽车品牌的高效合作。而且,毕竟车厂对软件的专业度还不太够,在期待之余,也需要很多帮助。即使有了车载系统平台给他们,也未必能做好。所以,我们本地团队在研发之外,还需做许多培训工作。WEA正在引入国内,需和合作伙伴一起,培养一个本地的生态环境。车载系统作为一个软件开发流程,在车厂做,是一个新的形式和活动,需要时间让他们去发展这种专业技能。
发展国内智能汽车市场的过程中,另一个可以预见的挑战是,用户教育需要一定时间。有些观念需要调整。比如,有一派观念认为,直接把手机放到车里就可以智能。这一点需要教育。另外,成本问题也需要考虑。微软因此希望提供一个基础平台,同时保留定制化的可能,让汽车厂商在针对各自品牌进行智能车载系统的后期开发、差异化定制时,成本尽量最低。车载智能系统或车联网,对汽车的增值作用是巨大的。一百年来,车的驾驶功能大家都做得差不多了,当下的差异化竞争就在于多智能。
上一篇:IT企业进军车联网是搅局还是助力